“腊八祭灶,年下来到,小妮儿家要花,小孩儿家要炮……”本周的周六就是农历腊月初八,按照中国人的传统说法,腊八是新年开始的标志。这一天,在中国民间有喝腊八粥的习俗,这个习俗在我国已有上千年历史。
喝腊八粥
是春节到来的标志
民间把传统历法的十二月称为“腊月”。“腊,合也,合祭诸神者”,在古时是祭祀的意思。远在商代,中国就有连天地、神灵、祖先一起祭祀的习惯,以祈福求寿、避灾迎祥。其中每年有春、夏、秋、冬四次大祭,尤以冬祭最为隆重。而冬祭多在十二月份进行,因此从周代开始,便把十二月叫做腊月。
腊月意味着旧的一年即将结束,新的一年即将开始,老百姓通过祈福、祭祀等表达心情。在民间有“送信的腊八粥”的说法,实际上是说喝了腊月初八的腊八粥,就该准备过年了。所以,民间把腊八作为新年到来的信号,以至于民间都说要把家里的陈粮收拾收拾,准备新的粮食。
腊八粥最早传于印度的佛教,关于腊八粥的起源,有一个非常有名的传说。据传当时的佛祖释迦牟尼为寻求人生的真谛,游历到印度的摩羯陀国,饿晕在尼连河畔,被一位美丽聪慧的牧羊女子用各种干果熬粥所救,恢复体力的释迦牟尼顿悟到了佛法的真谛,并修成佛,这一天是腊八。
虽然这一说法并没有得到考证,但有资料记载从唐朝开始民间就有喝腊八粥的传统。实际上,腊八粥是送信的,到了农历腊月初八这一天,上至皇家,下至平民,满城皆喝腊八粥。腊八粥在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送来了春天的第一缕信息,从腊月初八这一天开始,年的氛围渐渐浓了起来。
熬制腊八粥
各有各的讲究
清代《燕京岁时记,腊八粥》记载:“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葡萄以作点染。”
腊八粥的主要原料为谷类,豆类是腊八粥的配料,果仁也是制作“腊八粥”不可缺少的食材。过去皇宫、王府、寺庙包括普通百姓家,在腊八粥的熬制方面都有各自的讲究和做法,差异并不仅仅体现在作料的多少。以王府为例,由于没有像皇宫那么森严的等级关系,王府的老福晋会提前两个星期采购食材,以至于把腊八粥的准备和熬制当作一个解闷的事儿做,在喝腊八粥之前还要进行大规模的祭祖。就全国而言,腊八粥在南方主要集中在寺庙,比如杭州的灵隐寺每年腊八粥的舍粥队伍会排得非常长。而在北方的重视程度比南方更强烈一些。
现在的一些家庭,在腊八粥的制作方面非常讲究,谷物通常用薏仁米、大米或者糯米,豆类常用芸豆,如果用核桃肉,会先把外面的皮去掉,这样熬制出来的粥是纯白色的,再把果脯、红枣、桂圆等剁碎,按照块儿的形状放到粥上。腊八当天除了喝粥,还会配一些小菜,比如奶酪卷、芸豆卷、沙玛琪等。
近些年来,随着养生观念深入人心,腊八粥的熬制有了新的认识。一些家庭会根据食用的人群,有针对性地加入一些食材,比如老年人喝会放一些具有补气功效的黄芪,给年轻人喝会加入果酱或其他原料,增加视觉冲击力。而像美国大杏仁、腰果等干果种类的日渐繁多,腊八粥在品种上也比过去更加丰富。
熬制腊八粥
更是一种美的体验
在中国人的风俗习惯中,腊八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熬上一锅腊八粥,保证家里每一个人都能尝到腊八粥,而且街坊四邻还讲究相互赠送。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只是腊八粥的交流,更多的是祝福和感情的联络。实际上,喝腊八粥寓意吉祥、好运,更是一种感恩的体现。
腊八本身是个传统节日,又是年节的前奏,可以说腊八节是新年开始的信号,“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儿就是年”、“吃了腊八饭,就把年来办”。腊八节后,春节将至,人们便开始购置年货,打扫卫生,布置居室,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年”的到来。
年不是具体到初一或者除夕,而是一个过程。以腊八作为开始的标志,而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是作为过年的预演,年三十则达到高潮。年夜饭、守岁、压岁钱等都是重要的文化载体,初一才开始进入新年。
过年歌谣展示给我们的其实都是年前的准备,实际上体现了重要的美学观点,也就是说美的体验在过程,而不是结果。我们祖先看到了年的内在审美特点,把年前的准备营造得非常全面,扫完屋、贴春联窗花,感觉离年又近了一步,在这种不断地春节准备活动中体现年的气氛。正是因为如此,才有那么多人热衷于熬制、品尝腊八粥。
延伸阅读
腊八粥常见原料的功效
谷物常用的有粳米、糯米和薏米。粳米具有补中益气、养脾胃、和五脏、除烦止渴、益精等功用;糯米具有温脾益气的作用,适于脾胃功能低下者食用,对于虚寒泄利、虚烦口渴、小便不利等有一定辅助治疗作用;薏米具有健脾、补肺、清热、渗湿的功能,经常食用对慢性肠炎、消化不良等症也有疗效。
常用的有黄豆、赤小豆。赤小豆具有健脾燥湿、利水消肿的功效,对于脾虚腹泻以及水肿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果仁具有食疗作用,尤其是花生和核桃,必不可少。花生有“长生果”的美称,具有润肺、和胃、止咳、利尿、下乳等多种功能。核桃仁具有补肾纳气、益智健脑、强筋壮骨的作用。(北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