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民生·专题
 
 
 
2015年7月8日 星期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张芳:创作是一生的追求
记者 李莉 文/图
  张芳在接受采访。

  豫剧《村官李天成》中的村支书李天成为民谋福利的高尚品格、豫剧《嵩山长霞》中公安局长任长霞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的宝贵精神、豫剧《苏武牧羊》中汉使苏武不辱使命的光辉形象——大家对这些优秀剧目中的主人公形象并不陌生。这些豫剧名篇均出自编剧周口人张芳的手中。

  从一名在少年时期就开始思考人生存在意义的豫东小伙,到成长为国家一级编剧,张芳在创作这条道路上寻找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他把创作当成自己一生的追求和存在的意义。

  60岁的张芳可以用“名满天下”来形容,发表和上演的电影、电视、戏剧作品100余部(集),曾在世界民族电影节、美国洛杉矶国际家庭电影节、美国圣地亚哥国际儿童电影节 、国际小戏艺术节、中国艺术节、中国豫剧节、中国评剧节、台湾艺术节、全国讽刺幽默作品大赛上获得多项大奖,获全国梆子戏汇演大奖和金鹰奖、飞天奖、华表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剧作奖、公安部金盾奖、田汉戏剧文学奖、中国戏剧文学奖、中国人口文化奖、河南省委暨省人民政府奖等。2014年,张芳又荣获美国洛杉矶市市长特别奖和美国加州参议院特别奖……

  6月21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正在参加影片《孝子楼》首映式的张芳接受了“出彩周口人”采访组的专访,一个把创作当成毕生追求的周口人形象跃然记者面前。

  让孝道精神感染更多人

  出发去北京采访张芳之前,一部反映孝道精神的电影《孝子楼》将要举行首映式的消息就已经在周口当地不胫而走。当时,记者只知道这部电影反映了“中原十大孝子”、周口人刘迅甫的事迹,并不知道这部电影的编剧张芳也是周口人。这让电影《孝子楼》又多了一个周口元素。

  谈到创作这部电影的初衷,张芳深有感触地说,孝道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断了这个根,民族就难以维系,精神之花就会凋谢。于是,他决心写一部弘扬孝道精神的作品,让孝道精神感染更多的人。

  创作这样一部作品,跟张芳的个人经历有关。张芳出生在上世纪50年代,他两岁丧父,母亲把他们姊妹四人养大,对于母亲的感情,张芳无法用言语来表达。张芳介绍,他的父亲走时,母亲还很年轻,多病的爷爷奶奶还在,母亲靠一月20多元钱的工资无法养活一家七口人,只能白天上班,晚上帮别人推磨,换来麦麸子贴补生活,有时候一推就是一整夜,天亮了放下磨棍就去供销社上班,也不知是什么力量支撑着她熬过来的。

  “后来我们长大了,我也成了一个小有名气的剧作家,可她老人家却老了,她临走时没能看我一眼,因为我在忙于采访和创作。她带着无尽的遗憾离开人世的时候,把无尽的思念、懊悔和自责留给了我。”张芳说,多少年来,他一直备受着精神的折磨,找了各种理由来原谅自己,可良知却不答应。面对慈母的在天之灵,他常常偷偷抽泣,觉得对不起她老人家!

  有一年,张芳回家给母亲上坟,发现路边出现了几个茅草庵,里边住的都是有儿有女的老人,个个白发苍苍,让人看了心酸。“当时,我的精神上受到了很大的刺激,一股冷气顿时涌满了心头,我决心写一部弘扬孝道的作品,借以警示天下儿女,也以此来向母亲的在天之灵做一个道歉。”张芳介绍。

  恰巧,张芳结识了“中原十大孝子”、同是周口人的刘迅甫。在和刘迅甫的接触中,张芳被他的孝行感动,便把他的事迹和徐州孝星的故事结合起来,最终创作出了中国当代首部省孝故事片《孝子楼》。

  在当日上午举行的首映式上,北京人民大会堂的一个放映厅内挤满了前来观看影片的群众,在观影过程中,剧场里不时发出抽泣声,放映结束后观众长时间鼓掌,久久不愿离去。

  首映式结束后,张芳说:“《孝子楼》像是一粒火种,借助强大的孝文化之风,也许会形成燎原之势。如果真有这一天,那我就可以原谅自己了,因为我蘸着心血给天下的孝子写了一支歌,也在不孝之子的头上悬了一把剑,我也用电影《孝子楼》向自己的母亲做了一个深深的道歉!”

  在书籍中探寻存在的意义

  电影《孝子楼》可以说是张芳最近的一部力作,饱含了张芳本人对孝道的理解。谈完创作这部电影的初衷,张芳若有所思地回忆起儿时在周口生活的点点滴滴。

  张芳的家乡在沈丘县石槽集乡,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人,在周口农村生活时的点点滴滴时刻萦绕在他的记忆深处,给他后来的创作带来了取之不尽的养料。

  张芳刚懂事就赶上了“大饥荒”,那时候的生活感受就一个字:饿!对他而言,当时全部的生命追求就俩字:吃饱!

  “后来吃饱了,应该高兴了吧?不,恰恰相反,我反而更痛苦了,有时简直痛不欲生。为什么呢?因为我突然懂得了‘人总是要死的’这个铁律。一想到几十年后就要离开人世永远消失,我的心头马上被恐怖的阴云所笼罩。”张芳说,年仅12岁的他早早结束了无忧无虑的少年生活,过早地陷入了成年人的精神沼泽地。在这块沼泽地里,张芳每时每刻都在追问:既然要死,何必来世?全部的努力终归于零,努力何用?生活如此艰辛,活着的必要性在哪儿?生存的意义与价值何在?

  对于12岁的张芳来说,这是一种近乎毁灭性的精神追问。像是一株幼苗被人砍去了根,像是一只风筝被人扯断了线,张芳吸收不到思想的营养,漂浮在茫茫的迷雾中,找不到活下去的理由和意义。

  无助、痛苦、绝望……张芳在精神的沼泽地里越陷越深。这种险恶的精神困境激发着张芳去突围、去抗争、去读书。

  就在不断的抗争中,他突然意识到书籍对于人生的重要性。于是,他把读书看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在广阔的书籍海洋中,去探寻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黑娃还妻》赢得满堂彩

  后来,张芳参军入伍。在部队,张芳没有放弃读书,书籍依然是他这段生涯中最好的朋友。5年后,张芳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在当时的周口地区文化局工作。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张芳利用业余时间读书学习,不断充实自己。上世纪80年代,张芳被推荐到北京学习戏剧创作,由此踏上了戏剧创作的道路。在北京,张芳接触到了国内的戏剧大家,在中央戏剧学院听名家讲课,系统地学习了专业戏剧创作的知识。

  回到周口后,张芳利用自己学习的知识,开始创作戏剧剧本。为了采访到鲜活的素材,他多次深入到一线去挖掘第一手资料。为了琢磨一个小的细节、一个故事的结构,他要深入到人物内心中,去思考、去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为了赶剧本,加班加点熬夜对张芳来说是家常便饭。很快,凭借自己的努力,他的第一部大戏《黑娃还妻》就大功告成。剧本得到领导的认可,被搬上了舞台。

  1990年盛夏,古都汴梁的剧场里滚动着经久不息的掌声,数千名观众时而大笑,时而抹泪,为一个两次把心爱的老婆还给别人的黑孩大动感情……《黑娃还妻》一经演出,就赢得了满堂彩,之后又斩获了河南省戏剧大赛金奖,并被西安、河南和北京的影视制作单位反复拍摄了多次,全国数十家剧团20多年来常演而不衰。

  “这是我用戏剧干预生活的第一次尝试,也是我用思想和情感赋予生命的一道黑色的亮光,它让观众瞧见了我,认可了我,也让在全国赫赫有名的河南省豫剧三团接纳了我。”张芳说,之后,他有幸进入到河南省豫剧三团,从事专业编剧工作。

  挖掘“弱者”精神世界里的金矿

  《黑娃还妻》中的黑娃是一个“丑陋”的农村娃,是现实生活中的弱者,可这个现实生活中的弱者却是精神世界里的王者,他两次把心爱的老婆还给别人的举动,看似简单平常,实则惊天动地。

  在写了黑娃这个“弱者”之后,张芳又发现了一个“弱者”黎明刚,他因偷盗被判了重刑,出狱后艰辛创业,发财致富后加倍偿还被偷者,后来被评为全国劳模并引起联合国的高度关注。这个“弱者”的精神世界要比黑娃复杂得多,那里既有污泥浊水和杂草丛生,也有潺潺流水和花香蝶舞;既有暗潮汹涌和江河倒流,也有大江东去和一路好歌。于是,张芳就以这个“弱者”为原型,写出了著名的豫剧《市井人生》。

  “这部戏参加了全国梆子戏汇演,演出中观众站起来叫好,评委大呼惊喜,我也因此得了编剧一等奖,改编拍摄成电视剧之后,评委们也毫不吝啬地把金鹰奖最佳编剧奖的荣誉给了我……”张芳说,挖掘“弱者”精神世界里的金矿,是他在上世纪90年代创作的主旨。

  此后,张芳还创作了一个与恶魔打交道的“狱卒”形象,同样赢得了观众的认可。这个看守牢门的狱警史作善死后,那些不跪天、不跪地、甚至连生身父母都不愿跪的“恶魔”却要跪地向他致敬,由此可见这个“狱卒”的精神力度和人性深度!这个人物不仅征服了观众和评委,也登上了戏剧大赛的榜首。那个年代里,张芳还与姚金城先生合写了豫剧《蚂蜂庄的姑爷》,在剧中被蚂蜂庄的“蚂蜂”蛰得鼻青脸肿仍不丢生命原则的姑爷冯二宝,在赢得观众与专家敬重和喜爱的同时,也帮助省豫剧三团拿到了国家级的金牌。

  “1996年河南省十大艺术成果推选活动中,我有4部大剧入选,省会专家与观众热情地拥抱了我这个来自周口小城的剧作者。”张芳高兴地说。

  为民族的精神家园铲除杂草

  继《黑娃还妻》之后,张芳创作(或合著)出了《嵩山长霞》、《村官李天成》、《刘青霞》、《苏武牧羊》、《长霞》、《红旗渠》等一系列脍炙人口的优秀剧目,在获得观众认可的同时,也获得了一系列荣誉。他创作的电影《精诚大医》荣获2012美国洛杉矶国际家庭电影节最高奖“组委会鼓舞奖”;豫剧影片《电影儿女》获得世界民族电影节最佳音乐片奖;电影《乡村警官》荣获中国电影华表奖提名奖;电影《苍生大医》荣获美国洛杉矶国际家庭电影节提名奖;电影《大别山之恋》荣获2014美国百老汇国际电影节最佳浪漫电影奖等奖项。他帮助台湾豫剧团改编的豫剧《慈禧与珍妃》获得了台湾艺术最高奖金钟奖。他为广西京剧院编创的小戏获得了国际小戏艺术节大奖。今年5月至6月间,他连续推出了《苏武牧羊》、《新双喜临门》和《孝子楼》3部电影,每一部都引起了强烈反响,轰动了北京和省会郑州。      

  张芳介绍,从走入创作队伍那天起,他就给自己下达了一个最高任务:为民族的精神家园铲除杂草,培植鲜花,驱赶邪气,弘扬正气。他还给自己确立了一个创作原则:作品必须提振心魂,温暖世界。

  基于这一原则,几十年来张芳除写出上述作品中的人物外,还写了每年清明节都被老百姓当神祭拜的东山县委书记谷文昌,写了18年苦守寒窑的王宝钏,写了以命殉情的秦雪梅,写了大清廉吏彭鹏和与美国飞行员联手抗日的驼峰英雄,写了上百个具有大情大义的大小人物,先后获得了数十个省级奖、近20个国家奖和多个国际电影节、戏剧节大奖。

  谈到自己的家乡,在创作道路上已经开辟出一片天地的张芳依然饱含深情。“我的成长离不开周口这片土地的养育,家乡的养育之恩我不能忘记……”采访结束时,张芳这样告诉记者。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专题、专栏等信息资料,均为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中华龙都网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00-2006 Www . zhld .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 闻
   第03版:民生·专题
   第04版:郸城新闻
   第05版:新农村
   第06版:教育视界
   第07版:国内新闻
   第08版:国际新闻
点赞青春 圆梦大学
一代军神血染碧霄
图片新闻
川汇工商分局强化桶装纯净水市场监管
张芳:创作是一生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