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记者 杜欣 郭坤 马治卫/文 朱海龙/图
★
周口市
转楼
第41站
太康县转楼乡
转楼乡位于太康县城北20公里,睢县、杞县、太康三县交界处,辖36个行政村,5.3万人,7.2万亩耕地。这里是革命老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转楼人发挥了应有作用。太康县抗日第一战,就是在转楼乡的门楼张村打响的。
这是周口边界线上一处普通的界桩,它位于周口、开封、商丘三地交界处的一片麦田里。界桩的三面分别刻着“周口、开封、商丘,国务院,2007年”的字样。
图中的老人叫汪永贤,今年65岁,是太康县转楼乡罗洼行政村汪庄自然村人,他是这个界桩的管护员。汪永贤说,他们村与开封杞县的韩清扬村、商丘睢县的坡楼村地边搭地边,虽然分属三地,但乡亲们互有往来,和睦相处。汪永贤会经常到这个界桩前看看,拔拔下面的荒草,擦擦上面的灰尘。这些不起眼的小活儿,在汪永贤看来都是神圣而光荣的。
当我们和陪同采访的太康县委宣传部、转楼乡政府人员要求在这里合影时,汪永贤把手中的管护证高高举起。
作为距离太康县城最远的一个边界乡镇,转楼乡的文化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该乡依托文化站,成立了在乡一级少见的文联,下设书法家协会、腰鼓协会、唢呐协会等。我们在转楼乡政府采访时,正碰上书法家协会20多名会员在一起切磋书艺。今年74岁的许家荣是乡书法家协会主席,也是《周口晚报》的老读者,看到我们到来,老人兴之所至,当场挥毫泼墨,为本报题写了“周口边界行接地气有人气”的条幅。据了解,每逢春节,书法家协会会员都会走村串户,为村民义务书写春联。
记住一个地方,有时只需一段历史。印象一个地方,其实更多的是人文。当我们一脚踏进太康县转楼乡政府大院时,这里的人气,让我们明显感觉到了这个边界乡镇的朝气。在与我们之前走过的太康县芝麻洼乡和高贤乡冷冷清清的乡政府大院对比之下,我们看到了转楼乡基层干部的精气神和对工作的热情。
11月20日上午,在太康县委宣传部高一麟的陪同下,我们来到转楼乡采访。了解了我们的采访意图后,该乡党委书记李明朗非常熟练地介绍了转楼乡的概况。除了与其他乡镇大同小异的农业种植外,令他自豪的是当地淳朴的民风和革命老区的光荣传统。我们决定把采访的目光瞄准发生在这里的一段热血抗战史和值得对外推介的有着200多年生产历史的民间酩馏酒。
从乡政府出门右拐,就是热闹的民(权)太(康)公路,因为当天逢集,公路两旁颇有人气。行进在村村相连的平坦的水泥路上,我们感受到了转楼新农村的新面貌,旷野绿绿的麦苗,地头整齐的灌溉机井,路口威武的治安巡逻队,使这里显得和谐安详。作为革命老区,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取而代之的是村民的安居乐业和他们幸福的笑容。
73年前发生在这片热土上的一场抗日战役,让门楼张村载入了革命史册。我们在门楼张村采访时,村里的中年人大多从老一辈人口中听说过这场血战的惨烈场景。据《太康月刊》上张全鹏先生整理的文字记载:1940年5月,在睢县荆楼战斗中受到打击的日军,为了报复我抗日武装力量睢杞太独立团,动用90辆汽车、10多辆坦克,分路在睢(县)杞(县)太(康)边区找我独立团决战。由于前战的胜利,我睢杞太独立团放松了警惕,在转移到太(康)北部的门楼张几个村后,没有注意封锁消息,战士骑马赶集暴露了目标。敌人以大量的兵力,疯狂地向独立团扑来。为了掩护团部及主力转移,驻在门楼张的一营三连,首先和敌人交火,牵制敌人。敌人用汽车、坦克将门楼张村团团围住后,拼命组织进攻。三连战士为掩护主力安全转移,进行了英勇顽强的阻击,打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并给敌人以很大杀伤,但是,我军也伤亡很大,三连牺牲了40多名官兵,换来了团部及主力部队的安全转移。
如今,当我们缅怀这段历史时,我们早已对脚下的这片热土充满了敬意。
200年土法酿酩馏
我们在古装剧里曾看到过这样的镜头:英雄豪迈,端起一碗酒,一饮而尽。古人喝的酒是酩馏酒,它的酒精浓度要低于现在市场上的白酒,即使不胜酒力的人喝上一碗,也不会酩酊大醉。我们在转楼乡门楼张村了解到,过去这个村家家户户都自酿这样的酩馏酒,已有200多年的传承,现在仍有不少村民用传统工艺酿酒,酿好的酒有的自用,有的拿到了市场卖,很受当地群众欢迎。
我们一走进村民张永立家的小院,就闻到了酒香,绵柔的香味就像城市街头夜市常见的小吃江米酒,酒香令人垂涎。今年60多岁的张永立介绍,他家上几辈人都会酿酒,工艺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少说也得有200年的历史了。至今,村里基本上还延续着过去的土方法,把谷子碾成米,经过蒸煮后放入酒曲发酵,再放到锅里,用煮酒糟的方法,使蒸汽通过陶瓷的夹层小缸式的土蒸馏器后,就变成了酩镏酒,酒精浓度从20度到40度不等,这酒喝起来清香爽口,加热后适度饮用,温补宜人。
当地有人用“温柔的陷阱”来形容酩馏酒的后劲儿,说是“看着像水,喝起来也不辣嘴,用多了照样走路绊腿”。看来,美物皆不可多用,无论什么酒都不能贪杯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