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袋木偶戏的“舞台”
第42站
太康县马头镇
马头镇位于太康县城东北部25公里,在两市(周口、商丘)三县(太康、睢县、柘城)交界处,地理位置独特,历史上是各种商品、信息的集散地。
马头镇辖55个行政村,137个自然村,10.3万亩耕地,9.6万人。
□晚报记者 郭坤 杜欣 马治卫/文 朱海龙/图
镇名叫“马头”,一定有典故。因此一到马头镇,我们便来到镇政府询问镇名的由来。
镇长和向伟告诉我们,马头镇由马头集演变而得,马头集在宋代以前因古、仝两姓为显,得名古仝寨。宋赵匡胤称帝之后,嫌国家东西交通不便,皇粮往京城集中困难,便想方设法沟通汴(梁)临(安)漕运。公元961年,赵匡胤命令开挖汴(梁)江(宁)运河。运河开通后,官家在运河两旁开辟多处驿站,名曰码头。古仝寨因此成为漕运三大码头之一。久而久之,古仝寨慢慢被人们遗忘,这里被统称为码头集。宋元之交,有才子在此赋诗一首:“御膳明珠码头集,码马二字意相异。颈负重石难腾飞,弃而轻装自奋蹄。”也许就是因为这首诗的缘故,码头集渐渐演变成马头集。
马头镇吴振岗行政村住着一位民间老艺人。他叫吴培中,在他的坚持下,太康布袋木偶戏走出了周口,走出了河南,走向了全国。
在寻访吴培中之前,我们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太康布袋木偶戏已在2009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而作为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吴培中在此之前多次随团外出表演,到过苏州、无锡、香港、澳门等地,他所表演的布袋木偶戏获得了社会的广泛好评。除了布袋木偶戏,吴培中还会绘画、扎彩、剪纸、泥塑、雕塑等多门民间艺术,他也因此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
一个普通的农民,通过自己的坚持和努力,将年轻时学来的谋生手段发挥到极致,从而攀上艺术的高峰。他,应该是一位神采奕奕、骄傲自信的艺术家。然而,我们见到吴培中时,却没有在他脸上看到应有的光彩。
由于采访其他内容耽误了些时间,我们来到吴振岗行政村时已是晚上6时,冬日的白天格外短,天已经黑了。村民吴西建带着我们找到吴培中的家。在点着灯也显得昏暗的堂屋里,吴培中对我们说的第一句话就让我们汗颜:“唉,不想演了。省里(媒体)也报道,市里(媒体)也报道,有啥用啊,还不是没人看,没人学。”
“不想演了,也演不动了。我身体不好,有糖尿病,每天需要打胰岛素,现在没事我就画画。”尽管这么说,但曾接受过多家媒体采访的吴培中知道我们此行的目的。说话间,他已经翻出了布袋木偶戏的“舞台”。
“舞台”是用木头做成的,不足1平方米,“舞台”两侧写着“乐乐能长寿,笑笑也畅心”。“舞台”下由一根木棍支着,并罩着一口布袋。布袋是演出者藏身表演的地方。
拉亮堂屋门口的灯,吴培中将“舞台”交到吴西建手中,说:“先让他演,他是我徒弟。”
吴西建10岁跟着吴培中学戏,如今已经放弃。不过,技艺没有忘记。吴西建将“舞台”靠在院中一间侧房上,钻进布袋。
布袋木偶戏是一个人表演的艺术。表演时,艺人将木偶套在手上,然后根据剧情、角色的不同,手控制木偶动作的同时,嘴也要跟随木偶的动作进行配音。配音中,除有正常的道白之外,还要模仿不同的腔调说唱,喜怒哀乐,丰富之极。
一人一台戏,手上真功夫。吴西建在别人看不到的布袋里,将一出《王小砍柴》表演得惟妙惟肖。
吴西建表演时,吴培中从柜子里拿出一个皮钱大小的道具,他告诉我们:“这就是发出不同腔调所用的道具,由两张小铜片捆绑制成,我们叫铜哨。表演时,把它放在舌上,通过‘喉咙哈,舌头搅动学说话’的窍门发音。需要道白时,还得把它收起来正常说话。”
吴培中把铜哨放在嘴里,试着发出不同的腔调。令人意外的是,发音竟不流畅。吴培中叹息道:“好久没用,有点生锈了。”
考虑到吴培中已经70岁,且身体不好,我们劝阻他不要再表演了。但他坚持说:“没事,我露两手就出来。”于是,一出《猪八戒捉妖》开始了。
吴培中表演了不到两分钟。我们这些外行人分不出他和吴西建谁表演得好,不过吴西建却说:“他比我演得好。”
表演结束后,吴培中向我们详细介绍了布袋木偶戏的历史:布袋木偶戏,又叫独台戏、走偶、扁担戏,没有曲谱,没有文字,根据老艺人们口传相授。布袋木偶戏有小戏和大戏之分,大戏表演的是一些豫剧、越调、道情等剧种的名戏,如《南阳关》、《李天保吊孝》等,艺人表演的难度很大。小戏则是根据市井故事、民间传说、神话等改编而成,剧情简单,幽默风趣,夹杂方言俚语。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大戏还保存着。艺人们用扁担挑着屋形的戏楼舞台和盛着木偶道具的箱子,走乡串户,到处卖艺,但是由于大戏的戏楼和木偶道具很笨重,往来搬运不方便,后来艺人们便渐渐舍弃大戏,以表演小戏为主。
“(上世纪)60年代,为了谋生,我拜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宋浩然为师,学习绘画、扎彩、泥塑、雕塑、木偶道具制作和表演,学成后便带着孩子四处表演讨生活,天南地北地走。”吴培中的思绪回到了他曾衣食无着的年代,“那个时候,养家糊口的门路少,布袋木偶戏成为这一片村民谋生的手段,很多人都学会了。”
然而,随着社会不断进步,经济不断发展,加之娱乐市场进入多元化时代,布袋木偶戏已经淡出人们的视野。“已经没有人再愿意表演、学习这个东西了,现在,村子里既会制作木偶道具,又会表演的人只剩下我一个。”吴培中再一次叹息道,“没有市场,挣钱太少,还很辛苦,谁还会一条路走到黑?”
吴培中的感慨让我们意识到,“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是布袋木偶戏在他现在生活中的真实地位。作为一种民间艺术绝活,它走过了几百年的沧桑。然而,现在却不得不面对即将绝迹的现实。
又何止是布袋木偶戏呢?
政府对民间艺术保护的决心和行动,曾让吴培中这样的老艺人感到欣慰,但是,这是否就意味着民间艺术就能发展光大、传承无忧了呢?像布袋木偶戏这样的民间艺术目前所面临的现实让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残酷的结论:没有市场,何来传承。
历史有时候真的很无情,大浪淘沙般淘汰着它所认为的不符合发展进程的一切事物。
返程时,我们一路无话,吴培中的那声声叹息却在耳边一直萦绕。
小推车推出大产业
马头镇的牛肉很有名,它一直被外界熟知和喜爱。
马头镇制作牛肉的历史很悠久,生产牛肉的人家也很多。不过,真正有名并形成产业的并不多,李明正家是其中一个代表。
李明正今年65岁,他家制作牛肉的历史可追溯至他曾祖父那一辈。李明正告诉我们,他的曾祖父、祖父、父亲都会制作牛肉,这种手艺也被他传承了下来,并传给了他的儿孙辈。
“老辈人当年都是推着小推车卖牛肉。”李明正说,“我也推过,不过(上世纪)80年代,我到苏州开了家肉店。1996年,我回到家乡开了一家清真肉联厂,主要生产真空包装的牛肉。”
也就是这个决定,让李明正家制作牛肉的手艺得以发扬光大,并形成产业。现在,李明正的这家肉联厂生产的牛肉远销东北三省、山东、云南、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等地,甚至还走出国门,销到了巴基斯坦。
“老辈人用小推车推出了我们家现在的这份产业。”李明正自豪地说,“马头镇制作牛肉有名、好吃的也就那么几家,我们家就是其中一家。”
现在,已经闯出名堂的李明正并没有安于现状、止步不前。我们从马头镇副镇长吕东口中得知,李明正的这家肉联厂已与南街村签订合作意向,他们在太康县产业集聚区投资1.2亿元又建造了一座新厂。
王克的创业抉择
马头镇大王店行政村有一家名叫“京通豫”的种植专业合作社,这家合作社将村子里100多户种植户纳入其中,抱团打天下。带领村民打天下的是年仅34岁的王克,他放弃在北京好不容易打下的基础,回乡欲通过种植新奇品种,在土地上做文章。
来到这家合作社,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仓库里堆成小山似的圆紫茄子,几位工人正在对茄子擦土装袋。在周口,这个品种的茄子并不多见。
王克就是大王店行政村人,1998年,王克前往北京打工,干过搓背工、干过大排档、开过小书店,一路艰难一路坚持。付出努力总会得到回报,王克通过自己的努力分别在2005年和2006年拥有了自己的气球厂和礼仪公司,在北京也算站稳了脚跟。
可是站稳脚跟的王克心里却总有一种不踏实的感觉,王克笑着说:“可能我是农民的儿子,离开了土地有些不踏实吧。”于是,王克在2011年放弃了北京的一切,回到家乡,通过土地流转承包了1260亩土地,开始搞种植。
“物以稀为贵。”王克说,周口是个农业大市,想在土地上做文章的人也很多,最后,他把目光投向了周口稀有的种植品种。
吕东告诉我们,王克种植的圆紫茄子销路很好,已经打开了郑州的市场,亩均效益在50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