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周口文化
 
 
 
2010年10月2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读春秋战国史 解商水范台庙
刘振南 文/图
  殿堂的龙形雕刻
  近期出土的文物

 核心提示:范台庙,又叫范蠡庙,隶属今商水县白寺镇管辖。它是中原人民为纪念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实业家、儒商鼻祖范蠡以及我国古代第一大美女西施而建造的一座规模较大的地方庙宇。该庙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集历史、文化、考古、建筑、宗教于一体,历朝历代都受到人们的尊崇,成为中原大地的名胜古迹。

    在商水县城西南8公里处,秦湘湖坡南端,有一处山门巍峨、气势恢宏、建筑风格迥异的名胜古迹——范台庙。范台庙四周村庄环抱,绿树成荫,松柏掩映,风景如画。该庙起始于春秋战国时代,兴盛于明清时代。庙内建筑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别具一格,建有圣母殿3间、送子娘娘殿3间、关帝殿3间、东西廊房22间,形成一处典型的仿古建筑群。庙内雕塑60余尊塑像,还有古寨遗址、土台、海子、香炉、古陶瓷、古井、碑刻等文物。经文物工作者考古鉴定,范台庙为新时期时代的龙山文化,与仰韶文化齐名,成为华夏文明的标志。每年正月初八至十五兴起庙会,附近十里八村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地来此进香拜谒,庙内香烟袅袅,香火鼎盛,民风、民俗浓郁醇厚。

  春秋五霸逐鹿中原

  据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丧失了“天下共主”的地位,日益衰弱,诸侯国几乎都成立了独立政权,不再听从周王命令,也不定期向周王朝纳贡,周王也不再进行巡狩。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为了巩固政权,扩大地盘,就利用周天子这面旗帜,“挟天子以令诸侯”,从而把持中央政权,操纵周王室,诱使诸侯中的野心家乘机争夺霸主地位。顿时,泱泱大邦,战火四起,硝烟弥漫,群雄逐鹿。最早是齐桓公和管仲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号,后来,吴越开始争霸,渐渐形成了春秋五霸,即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国语·越语》记载,春秋中晚期,约公元前5世纪,越国迅速崛起,其疆域纵横数百里,成为南方地区仅次于楚、吴的大国。随着国势的逐渐强盛,越王允常和勾践也野心勃勃地争霸中原。越国要北上,首先要逾越吴国这道障碍,导致两国政治利益上的冲突,出现了“争三江五湖之利”的局面。吴越之间的战争从公元前547年至公元前473年越灭吴为止,历时24年。其间一波三折,富有戏剧色彩。公元前496年,吴越两国在檇李(今浙江嘉兴西南)发生了一场大战,越国大败吴国,吴王阖闾羞愤交加,很快因伤势过重而亡,太子夫差决心向越国报仇。两年后,吴越两国在夫椒(在今太湖一带)交战,勾践大败,被迫带着5000残兵退守会稽山(浙江绍兴东南),吴军乘胜追击,在会稽大败勾践,壮丁死伤惨重,勾践发誓要报仇雪恨。

  勾践称霸  范蠡拜相

  面对亡国之恨,越国君臣勾践、文种、范蠡戮力合谋,决心复国雪耻。一方面,他们实行“美人计”,公元前483年,范蠡把自己心爱的女人西施献给了吴王夫差;另一方面,范蠡、文种对内实行“励精图治,奖励耕战,发展农业,发展军事”等富国强兵的措施。同时,越王勾践为了策励自己不忘国耻,特地在座位上方悬挂了一个苦胆,,以便坐卧时都能看到,每逢吃饭,必先尝苦胆,并责问自己:“你忘了兵败会稽之耻吗?”他还把休息用的席子撤去,代以柴草。他平时吃的是蔬菜,穿的是土布,与百姓同苦乐,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卧薪尝胆”的故事。为了振兴越国,勾践亲自耕作,厚遇宾客,悼慰死者,救济贫苦,安抚百姓,奖励生产,广纳善言,招纳贤士。为避吴王之嫌,他佯作苟且偷生,委曲求全,其实却任用贤能的文种管理政事,范蠡训练士卒。吴王夫差则穷兵黩武,骄奢淫逸,竭尽资财,广造宫台,客观上为越灭吴创造了条件。

  越国君臣经过几年磨砺,国力日益强盛,勾践也深得民心。于是越国一举出兵,于公元前478年取得笠泽之战的胜利,而后围困吴都姑苏3年,到周元王四年(公元前473年)最终灭掉吴国,报了会稽之耻。接着,越王勾践北渡兵于淮,以临齐晋,诸侯皆贺,号令中国,以尊周室,号称霸王,当上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越王当上霸主后,为有功之臣加官封爵,范蠡被任命为擢上将军(丞相)。

  范蠡西施周游四海

  越王称霸中原后,西施也回到了范蠡的怀抱,有情人终成眷属。当时,作为封建时代士大夫的范蠡以为“盛名之下,难以久居”。他在给大夫文种的信中说:“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阐述了侍奉越王可与其共患难,但不可共欢乐的观点,他认为功成名就之后,应该成功隐退,否则,后果不利。他毅然决定辞官隐居,过起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世外桃源生活。于是,范蠡告辞越王,带着珍宝珠玉及家仆随从,携西施周游列国。他们来到齐国,范蠡改名换姓,自称鸱夷子皮,耕于海畔,辛勤劳苦,努力生产,治理产业,不久,财产达到几千万。齐国人听说他很有才能,就请他做丞相。范蠡喟叹曰:“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于是,他归还相印,散发所有家财,分给朋友和乡亲,携带贵重的珍宝悄悄离去。他又来到陶地定居,靠做生意发家致富,不久,就又积聚大量财产,人称“陶朱公”,后人称之为“商圣”。后来,他又迁徙,周游楚国,世代流传,播下美名。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伉俪“游湖”  遗名“范台”

  越灭吴后,范蠡携西施从越都会稽泛舟北上,漂泊四海,周游五湖。司马迁《史记》上曾有:“泛五湖而游四海”,“达三江五湖而去”之说。传说,他们先后到达过齐国、陶地、楚国(当时商水大部分地区隶属楚国)等地。他们所到之处,与当地人民一起发展农业生产,传播致富经验,经营买卖做生意,赈济百姓等,做了许多利国益民的事情,颇受人民的欢迎与尊敬。

  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大地到处洪水泛滥,形成许多内陆湖,湖中往往有许多小岛。据说,当年范蠡和西施身着素服,驾着轻舟,来到中原楚国一带,看到秦湘湖烟波浩渺,湖光潋滟,藕荷连天,风光旖旎,呈现一派迷人的景象。正当他们游兴正浓时,发现秦湘湖东南隅有一小岛,岛上绿树成荫,牛羊成群,瓜果飘香,清爽宜人。于是,他们连忙泊船靠岸,在此地扎下公馆,居住数月。其间,他们与当地人民同甘共苦,和睦相处,种植稼穑,传授养殖技术,发展庭院经济等,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临走时,把家产悉数分给当地贫民,继续云游四海。后来,由于气候因素,洪水东泄,岛上凸现一土丘,当地人民把该土丘命名为“范台”。

  范台立庙  初具规模

  悠悠岁月,几多风雨,沧海桑田。再说越王勾践当上中原霸主后,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安家乐业。暮年的勾践却心事重重,他认为“越国之所以能有今天,就是因为文有大夫文种,武有丞相范蠡”。后来,他又忆起范蠡隐居民间杳无音讯、大夫文种自杀等情形,顿时潸然泪下,痛心不已。于是,他除了给大夫文种赐封谥号外,还推崇范蠡、西施为灭吴首功。接着,勾践为盛赞范蠡、西施的功劳,下诏全国各地,凡与范蠡、西施踪迹有关的地方,均以其名而冠名,为其歌功颂德。不久,“范台”附近人民为怀念爱国亲民的范蠡、西施,在其当年下榻的地方,筑起了高出地面2米(6市尺),面积约4000平方米的方形土台(土台保存完好),开始在土台上建造祠堂、亭榭,并请民间艺人在庙门前雕塑他们的塑像,范台庙因此而得名。

  范台庙建成后,为确保一方平安,掌管庙宇的头目商议:以范台庙为中心,向4个方向各开39米,形成了近20亩地的庙院。后来,附近居民自发组织民工在庙四周挖掘成一个椭圆形的海子(遗址尚存),海子水绿波荡漾,清澈见底,鱼虾肥美,它像一条金鳞玉带环抱着古老而神秘的范台庙,使古庙显得雄伟壮观。与此同时,当地人民又自发募捐善款,陆续修建了各种殿堂和塑像。

  庙宇宏大  盛况空前

  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当上了皇帝。因其出身贫寒,于佛门有缘,后起兵发迹于佛门,所以信奉佛学,于洪武年间下令政府拨款重修范台庙,规模之大,盛况空前。其间共修筑3处殿堂9间:圣母大殿、玉皇殿、送子娘娘殿;东西配房22间,包括东阎罗殿、西阎罗殿、火星殿等;围墙300多米,长条形亭榭(卷棚)一处等。这些殿堂都以子午线为中轴线对称分布,布局合理,结构严谨,优雅别致,风格独特,古色古香。建造式样是古代典型的土木结构,挑角式廊檐,成为我国古代建造史上的杰作。殿内塑造了玉帝、圣母、送子观音、关公等金像60余尊,壁画数十幅。这些人物塑像一个个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令人叹为观止。范台庙与当时“天下第一陵”的伏羲太昊陵相媲美,名扬豫东。院内还放置着8尺高的大铁香炉一个,5尺高的大铁钟一座,历代名人碑刻20余块,内置松柏、风景树数十棵,山门外有4人合抱“国槐”一棵。庙院西南角有一古井,可供范台庙周围7个村庄的村民饮水之用。

  此外,院落内墙上的一砖一石、一瓦一木上都雕刻了龙、凤以及花、鸟、虫、鱼等各种吉祥物和图腾标志,正所谓“艺技压群芳,百代世人慕”。这些都彰显了古代中原人民的聪明智慧,成为中原文明的标志。正因为如此,范台庙才吸引了附近十里八乡乃至百里之外的游人前来游览、进香。明成祖永乐年间,为了繁荣经济,当地政府在这里设立“范台庙集市”,从此,范台庙达到鼎盛时期。

  历尽沧桑  庙宇复兴

  清末至民国时期的中华大地上,到处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为了确保范台庙一带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当地政府出资招募民工,在庙院四周拓宽加固了海子(又叫护寨河),同时围绕庙院一圈修筑了坚固的寨墙(那时的庙又叫寨子),在寨墙的四角修建了炮台(垛子),又在庙门前安上了20厘米厚的大铁寨门。每逢战事或土匪拉杆时,方圆三里五村的老百姓都涌进庙内,关上寨门 “避难”。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说“跑反”的时候,老汤(指汤恩伯)的队伍来了,范台庙附近的老百姓都躲到寨里紧闭寨门,决心与敌方决一死战。老百姓在里面骂阵,寨外的士兵捶胸顿足也无可奈何,任凭老汤的军队怎样打就是打不开寨门,双方一直对峙了半个月,最后,老汤的军队只得悻悻地撤离此地。临走时一个军官模样的人撂下一句话:“不拿下范台庙誓不为人,下次一定血洗范台庙。”后来,老汤的队伍多次途径范台庙,均绕道而行,从未攻打过该寨。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范台庙确实起到了防御战争和土匪骚扰的作用。可惜抗日战争时期,范台庙遭到日军炮火的攻击,庙宇成了残垣断壁,庙院变得萧条而荒凉。

  新中国成立后,庙宇得以修缮。“文革”时期,因“破四旧”,庙里的建筑设施被强行拆除,无数文物毁坏殆尽,这里被开办成了学校。1975年,河南省文物勘察队在庙内挖掘出一石龟,后来当地农民又陆续挖出青铜剑、玉镜、古币、瓦罐、玉帛等珍贵文物,经考古鉴定为新石器时代的龙山文化。这一发现对研究古代中原文化历史有较高的科学价值。1978年,这里被列为“商水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立碑于校门前。1995年,经火烧楼村委会研究决定,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批准,把学校迁出此地。2005年9月,火烧楼村委会为了活跃本村经济,在庙前刘庄村重建范台庙集市,形成了“以集贸市场为龙头,以本村经济发展为支柱”的新农村体系,同时也带动了庙宇的发展,当地人民自发组织募捐活动,依照明代庙宇风格,恢复和扩建原来庙宇的模样,现已初具规模。

  1995年9月,经商水县文物部门批准,由当地掌管庙宇的6人成立了商水第一个民间文物协会——范台庙古文化研究会,从此,范台庙的文物管理纳入正规。

  如今,每年正月初一,附近三里五村的善男信女迎着寒风、踏着积雪、敲锣打鼓从四面八方云集范台庙,喜庆新年,拜谒仙圣。一个个游人点燃香火,施礼跪拜,偌大的庙院站满了前来进香的游人,人们在这里载歌载舞,表演着各种节目,传承着浓郁的民俗文化。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专题、专栏等信息资料,均为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中华龙都网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00-2006 Www . zhld .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01版:要闻
   第02版:时政要闻
   第03版:时评/综合
   第04版:周口/社会
   第05版:周口/民生
   第06版:周口/便民
   第07版:国内/视点
   第08版:国内/社会
   第09版:国际看点
   第10版:体育新闻
   第11版:文娱新闻
   第12版:红尘情爱
   第13版:医疗保健
   第14版:新知
   第15版:周口文化
   第16版:闲情/广告
读春秋战国史 解商水范台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