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记者进社区第十站——走进陈州办事处悦来宁庄社区
□晚报记者 徐松 彭慧 王晨 张燕 实习生 韦格格 文/图
社区档案
悦来宁庄社区位于市区人民路西段,辖区包括界牌街以东、八一大道以西、滨河路以南、七一路以北。社区内有8条街道、15条胡同,拥有13个居民小区,2100多户8000余人,其中少数民族占63%。
社区里有两大清真寺:怀庆清真寺和荥阳清真寺。辖区内有周口市委、水利局、质监局、机电公司、万顺达、万果园地下广场等十余家行政、企事业单位和商业中心,是我市的行政商业核心区。
在陈州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的共同努力下,社区居民团结,富有爱心。通过两大清真寺和穆斯林爱心志愿者协会的努力,384户困难户办理了低保,辖区所有胡同的道路得以修整硬化。
“穆斯林妈妈”杨兰英、李芹
在悦来宁庄社区,提及80岁的杨兰英和60岁的李芹两位老人,人人都会竖指称赞,许多人尊称她们为“穆斯林妈妈”。能得到这个称谓,源于两位老人多年如一日帮助亲邻的无私奉献精神。
杨兰英、李芹年轻时分别是生产队副队长和会计。她们虽然早已从岗位上退休了,但是几十年来也不愿闲着,为群众义务帮忙无数,小到调解邻里纠纷、劝和夫妻矛盾,大到组织爱心团队帮扶困难户、团结穆斯林力量维护社会稳定……
在国企陆续转型的年代,悦来宁庄社区许多人都下岗了,他们四处找门路做生意,对个人的退休手续问题却不怎么关心。
两位老人听说后主动出面,从社区办到办事处,再到劳动局等相关部门,她们骑着电动三轮车东奔西跑,把辖区内符合条件的下岗职工的退休手续一次办成。复印材料时,两位老人还垫付了200多元的复印费。
众多下岗职工感激不尽,纷纷上门道谢。“只收谢谢不收礼,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是穆斯林的精神。”
社区居民老马两口60多岁了,却因为家庭琐事,积怨太深要闹离婚。老两口无视4个儿女的劝阻,更不理会邻居的劝说。无奈之下,老马的4个儿女把两位“穆斯林妈妈”搬来了。两位老人每天都到老马家做思想工作,好说歹说也不见什么效果。半个月过去了,老马两口表面上态度有所扭转,但还是偷偷到民政局办了离婚证。这可把杨兰英、李芹两位老人气坏了,她们把老马的4个儿女召集到一起,召开了老马家的家庭会议。最终,在两位老人和4个儿女的共同“批斗”下,老马两口又复婚了。如今,老马谈起那段往事还惭愧不已:“都是一时生气转不过弯,差点闹得下半辈子单身。”
两位老人处理家庭琐事这样的小事说也说不完,事关少数民族工作的大事,她们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人民路拓展,12户少数民族家庭拆迁工作难做,政府、城建、办事处都做不通,两位老人一听说立刻召集这12户开会,“你们是穆斯林,但你们不代表穆斯林,别因为你们毁了穆斯林的形象。”就这一句话,12户家庭的拆迁工作顺利完成,两位老人还受到了市领导的表扬。
两位老人的威信来自哪里?怀庆清真寺的阿訇说:“帮人一辈子,她俩没吃过别人一角钱的东西;孝老爱亲,她俩是全社区的榜样;培养儿女,她俩是全社区的骄傲。”
社区人物
社区故事
悦来宁庄社区的回族爱心人士于2009年6月成立了周口市穆斯林爱心志愿者协会。这个志愿者队伍由最初的8位回族老人发起,至今已发展近百名成员,捐助资金也由初期的几百元发展到目前的万余元,志愿者的队伍在扩大,救助范围也在扩展。
协会会长马传胜告诉记者,穆斯林爱心志愿者协会自成立以来,已经组织了上百次的爱心活动,对了解到的特困病人、特困家庭进行了救助。
2010年6月7日,马传胜和陈州回民社区的杨松鹤、杨兰英、买庆安、李玉华等人发起爱心志愿者活动,由80多岁的老人杨松鹤牵头,免费为高考学子设立供水点。他们自费购买60桶纯净水,3000个纸杯,4台饮水机,8个饮水泵,还有脸盆、毛巾、香皂等物品,花费2000多元,为参加高考的学子们送去清凉。
2010年重阳节,志愿者又捐款近万元购买食品和水果送到了川汇区邵庄敬老院和搬口贾寨敬老院。他们还免费为老人诊病、治疗、送药。
2011年春节期间,志愿者捐资1万多元,购买了面粉、大米、食用油、棉被等物资送到60余户困难家庭和6户军烈属家中。
马传胜说:“这都是我们愿意做的,帮助别人我们感到很光荣,尽我们的能力奉献爱心,不图任何回报。”
志愿者协会有很多成员本身并不富裕,但他们却省吃俭用帮助别人,无私奉献着。“庞立昆(音)就是其中之一。为了给儿子看病他变卖了房产,如今全家住在清真寺里。当他知道有人需要帮助时,仍然毫不推脱。”马传胜说,“还有两位退休老人,本身都患有疾病,花钱买药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但他们每月都从微薄的收入中挤出钱来捐款。”
热心的穆斯林志愿者
社区孝星
马华梅多年如一日照顾植物人公公让邻居们交口称赞,都夸老人的命好,摊上了一个好儿媳。
3年前的冬天,在家中取暖的马华梅的公公吸入少量煤气,脑血栓再次病发,成了植物人。在医院治疗的8个月时间里,除了日常护理,马华梅还帮公公做康复治疗。
出院回家后,刚开始由于护理经验不足,公公时常肺部感染,高烧不退,非常痛苦。马华梅喊来医生扎上针,动手把公公喉里的痰抽干净后,总是第一时间冲刷洗漱,把屋子和床铺整理得干干净净。
多年来的护理把马华梅锻炼成了家庭医生。遇到公公犯病,一些医生也吃不准病情,着急的马华梅就从医院和药店里搬来成箱的消炎药和昂贵的营养氨基酸等,亲自给公公配药打针。看着公公一次次转危为安,累到极点的马华梅很欣慰。
在马华梅的家中,记者见到了她的公公。老人的鼻子里插着一根细管,双眼无神地睁着,嘴巴张得老大,任凭周围人说什么,他都面无表情,一语不发。虽然长年瘫痪在床,但老人被料理得干净清爽,被褥床单也洗得干干净净,没有一丝异味。
得知记者来访,马华梅80岁的婆婆杨兰英端出一个榨汁机,还拿出一个像针筒的东西。“这是鼻饲管,用来喂饭的。”杨兰英告诉记者。
鼻饲,是先把胃管通过鼻腔送到患者胃中,再通过胃管往患者胃中打食物。鼻饲管喂饭非常麻烦,由于食物是直接进入到胃里的,所以对流质食物要求很高,热了不行,凉了也不行,而且一旦稍不注意,食物堵住了针管,就抽不动也推不动了。
“一天三顿饭,一顿饭起码要用榨汁机打三遍以上,已经打坏3个了。”杨兰英说,食物打碎之后还需要用滤网过滤饭渣。
为了确保公公的饮食营养,除了每天给公公喂鸡蛋、豆奶外,马华梅经常买来鸡、鱼、蹄筋、元鱼等补品,放入新鲜蔬菜,细火慢炖,之后泡上馒头,等到不热不凉时打成糊。为给老人补充维生素防止便秘,马华梅每天还给公公加1到2次水果餐,香蕉苹果打成糊,用针管推喂。
其实,马华梅早在十几年前就得了糖尿病,至今还要靠打胰岛素治疗,而且她的手腕也不好使,稍一用力就会感到疼痛,但她依然坚持着每天为一家人做好饭,给公公搭配好营养餐。手疼的时候,她就用身体顶着鼻饲管,一点一点地喂公公。
现在,马华梅除了上班之外,其余时间都在家照料公公。采访过程中,马华梅一直对记者说:“根本没有必要采访我,我只是做了每个人都会做的事,孝敬老人,天经地义。”
马华梅:多年如一日鼻饲植物人公公
广告
希望能有人每天陪我说说话
85岁的马紫英(音)老人生活在悦来宁庄社区。多年以前,她失去两位亲人。目前,孤身一人的她身患多种疾病且双目失明,生活费和医药费仅靠每月200多元的低保金。
马紫英老人的家是一间十几平方米的简易砖瓦房,屋外杂草丛生,屋内阴暗潮湿,家中仅有的几件简单家具都已破旧,唯一值钱的物件是一台落地扇。
18年前,马紫英老人的丈夫突然去世,家里没有了经济来源,她的生活由养子来照顾。当时养子已经成家,在外打工的收入微薄,照顾马紫英老人常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几年前,养子对她的照顾突然中断,再也没有去看过她。邻居告诉她,她的养子去寻亲了。
社区为马紫英老人办了低保,每月250元的低保金支撑着老人的生活。
没有亲人在身边,马紫英老人常常以泪洗面,因过多流泪,2年前她已看不清东西,日常生活也受到了影响。后来,她60多岁的侄女每天给她送去三餐,邻居每天也会看看她,并给予她一些帮助。
但是她毕竟年纪大了,身体状况越来越差,身患胸闷、哮喘等多种疾病,却只能仅靠一些几元钱一盒(瓶)的药来缓解。
“我不需要什么,就是希望能有人每天来看看我,陪我说说话。”马紫英老人告诉记者,一直以来她都觉得很孤单,目前能够陪她“说话”的就是一台收音机。
“其实她的养子并没有去寻亲。”社区工作人员告诉了记者这样一个秘密:马紫英老人的养子在几年前的一次意外中去世,为了不让她伤心,社区和她身边的人共同编织了善意的谎言。
主持人:徐松 电话:13592220026
本活动由万果园集团独家赞助